剪切机械

能文能武智能机器人走进防疫一线

发布时间:2023/3/10 16:12:13   
怎样判断得了白殿风 http://m.39.net/pf/a_4643241.html
04:33

“他们”是不会感染的采样员、快递员,也可以在方舱里的引导人流、及时消杀,活跃气氛时可以随时变身领舞,带领大家一起动起来加快恢复,在小区里又化身不知疲惫的搬运工,将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各家各户。或许你对这些身边的“陌生人”还不熟悉,但自己的生活却因此便利和安全了许多,“他们”就是功能各异的智能抗疫机器人。

从年抗疫初期到最近的大上海保卫战,众多人工智能企业对抗疫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看似变化不大的外观下,各种痛点和不足迅速得到解决,越用越“聪明”。如今,更多“能文能武”的智能机器人正逐步走到常态化防疫一线,在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采样机器人不断迭代助力防疫

入夏以来,上海气温不断攀升,负责核酸采样的“大白”仍需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网上有照片让人看得揪心——一位“大白”正在投入地工作,扎紧的裤管下是漏出的两大滩汗水。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大白更轻松,百姓也可以随到随做?许多人把目光投注在了全自动采样机器人上。

在位于浦东金桥的华虹锦绣申江园区里,多可核酸采样亭于6月底“上岗”。占地不足3平方米的采样亭里“五脏俱全”,一次性咽拭子、检测试管、紫外线、消毒液消毒、控温装置等之外,最吸引人的还是多可核酸采样机器人。园区职工在扫码后只需张嘴咬住一次性咬口器,点击启动按钮,机械臂便会将采样棉签伸入口中,转动采样。随后机械臂对准试管插入棉签,剪断采样棉签入试管,最后封装并对设备消毒,整套流程不到35秒。

有咬口器的采样流程或许会让部分市民不敢尝试。近日,上海大学推出的首台全程无接触、高度智能化的核酸采样机器人,让更多人打消了顾虑。技术研发团队执行组长苗中华介绍:“为了顺应采样者的心理习惯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团队决定采用‘全程无接触’理念,连续攻克了视觉触觉融合感知、口腔三维建模、视觉定位校正、受限空间机械臂路径规划、多节拍同步伺服控制、视触觉闭环控制等10余项关键技术。”

目前,该机器人已在上大校园投入试用,在采样现场,记者看到,前来采样的人员在扫码之后只需在窗口张开嘴,摄像头和算法就会精准识别出口腔的位置,灵巧机械臂和自动化生产线“完美配合”,从拭子剥离、定位夹取、试管上位、试管扫码、口腔采样、样本剪切、试管下位到采样末端部位消毒等全流程均无须人工干预,智能友好的音视频人机交互界面系统也大大增强了采样者体验。苗中华表示,机器人最高采样效率可达22秒/次,同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云端远程监控”随时掌控采样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保障核酸采样机器人高效稳定运行。

“我们正在研究下一步如何深入,今年夏天上海中心城区气温可能会创记录,这台不惧高温、可以7x24小时在岗的核酸采样机器人有望为‘大白’减轻工作量。”苗中华这样说道。

机器“大白”奋战大上海保卫战

时间回拨到今年3月,上海疫情来势汹汹,医院紧急进入抗疫状态。各类智能机器人在抗疫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本轮疫情中,医院北部院区成为了上海集中收医院之一。14个病区共7层楼,核定床位在张以上,病区通道长、面积大,环境复杂,配送的压力始终居高不下。医院物流机器人在现场部署机器人后,后台数据显示,7台物流机器人每日从门诊药品接收点向14个病区运送药品和防疫物资,平均每天运输52次,物资平均送达时间为8分37秒,极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相比人工配送,医院物流机器人配送在院感防控,安全性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企业董事长蒋化冰介绍:“第一,机器人不惧怕飞沫,可以节约防护服等物资,也不产生医疗垃圾;第二,机器人可以24小时运行,把时间还给护士,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为病人服务;第三,机器人只在院内活动,有效避免感染外延风险。”

医院往往面积不小,场景极为相似,药品物资运输和垃圾回收等又有着苛刻的环境和时间要求,机器人能否胜任?疫情期间思岚科技在临港方舱、国家会展中心方舱中投入了台配送机器人和垃圾回收机器人。“两款机器人都具有m*m的超大场景建图能力,同时可以主动式回环闭合纠正,消除长时间运行导致的里程累计误差。”思岚科技CEO陈士凯举了一个例子,“送餐是个重复性且耗时耗力的工作,机器人基于送餐业务云端全自动配送逻辑,可30分钟内实现全舱餐食配送,配送效率高。同时通过车规级悬挂,杜绝倾洒。”陈士凯说可别小看了这些机器人,通过开发创新性应用进一步赋能,这些机器人还具有了移动宣导、流调服务、巡游语音播报、儿童娱乐服务等功能,形成一整套全方位、高效的疫情服务和督导机制。

环境消杀在方舱内同样需要细致且重复的劳动,4月初上海世博方舱内就配备了来自达闼的雾化消杀机器人,雾化消杀机器人全面支撑了场馆的消杀工作,在部署完成后可以24小时全自动化作业,并且预设了多种消杀模式,可以开展全方位、高效率、多角度的消杀作业。同时,机器人在工作中实时监测空气中的消毒液浓度,既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又不会对室内的医患造成伤害。

抗疫最吃劲的日子里,会唱歌、会跳舞的人形智能服务机器人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去了不少欢乐,许多在方舱内第一次见到机器人载歌载舞的病患都会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逐渐熟悉之后,又会在机器人的带领下一起锻炼、做操和唱歌,提振精神战胜病毒。医护人员介绍,这款来自达闼的人形智能服务机器人还作为医护助理机器人分担了导诊台医师的工作,具备疫情信息咨询、健康问题咨询、防控建议咨询等功能。

逐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三湘世纪花城小区的居民们,这几个月已经习惯了一辆辆无人车来回穿梭,将物资送到每家每户。这些来自新石器公司的无人车,不仅“有肚能容”具备千克的单车载重能力,而且“知冷知热”,车上的智能货箱具备自动制冷、制热和臭氧杀菌的功能,最低温度可达零下18摄氏度,最高可至70摄氏度,可以保障居民获得既健康又新鲜的蔬果以及热腾腾的餐品。

数月时间,新石器无人车陆续投入共计辆车支援上海抗疫,无接触交付物资份,无接触售卖蔬果约吨。有的业主贡献出充电桩和停车位,还有的当起“高级洗车工”,每天为陪伴左右的无人车清洗身体,保持车辆处于“崭新”状态;孩子们也对萌萌的“机器人大白”十分好奇,将亲手绘画的彩色牌照挂在了车上。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一个典型的趋势便是,无接触配送逐渐变为常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的运营人员王红武4月初从杭州赶到上海,教志愿者使用无人车,快速将小蛮驴交付给志愿者和社区自行使用。

出乎他的意料,很多志愿者是第一次使用物流车,但他们上手很快,5分钟就能掌握操作方法。王红武介绍,车子抵达临港第三天就脱离“驴保姆”,完全交由社区自用。他后来在社区群看到一份居民自制的“小蛮驴使用教程”,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如何开关机、装卸货、充电等等,条理清晰、步骤简明,足以让任何新手现学现用。

靠着这种“社区DIY”模式,到5月27日,小蛮驴在沪配送物资已经超过60万件,运行里程超过公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研究员陈俊波说,团队正在持续优化技术和运营能力,沉淀完善应急支援流程,更好地支持各类突发需求。未来小蛮驴车队将在金桥等地开展常态化服务,如为最后三公里配送盒马生鲜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裴龙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6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