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剪切机械 >> 剪切机械资源 >> 这些神奇的新型材料可以将地震中的伤害降到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8日早上,新华社记者从宜宾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截至18日5时20分,地震共造成11人死亡(长宁8人、珙县3人)。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11年前的“5·12汶川地震”。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个县(市)。截至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人死亡,人受伤,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作为对比,我们再来看看年11月1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的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引发了较大的海啸。当时估计损失数百万美元,后据新西兰官方发布消息,当时有2人遇难(后来遇难人数有所增加)。
当然,如果我们只看伤亡数字显然是不全面的,新西兰人口密度很小,伤亡很少显然是正常的。而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人口密集区域,伤亡人数多也就不足为奇。
但是就地震中的种种状况来看,我们相比较新西兰在抗震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以及抗震防御措施方面的宣传与要求还是存在很大不足的。
当我们看到国内地震灾区现场满目疮痍,大量面积房屋倒塌,片片废墟显得格外刺眼之时,我们深刻感受到必须大力发展抗震性能优异的化学材料才能真正帮助人们减少地震的危害。
一、功能优异的新型抗震材料
1.轻钢结构或是趋势
一些科研人士提倡轻钢结构抗震建筑。据业内专家介绍,从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来看,地震频发或促使建材业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建筑物自身的牢固性和安全性。而轻钢结构建筑恰恰能在这一点上弥补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建筑的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材料从最初的青砖变成了红砖,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使用轻钢结构。而从抗震性能上来讲,轻钢结构建筑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这一结构中剪力墙、框剪、框架抗震性能都很强,这也正是砖混等砌体结构建筑所缺少的。因为缺少钢筋提供徐变阶段,砖混等砌体结构建筑遭到高强度的摇晃后,容易发生结构破坏,所以相对安全性能要差一些,这就是自建砌筑房容易倒塌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来说,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坍塌后,至少还可能制造出一定的安全空间,而不至于造成人员掩埋,抢救困难等现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轻钢结构防震建筑的推广与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同时,老房改造和重建时,出现的不应该是豆腐渣工程,而是切实有效抵御灾害的防震楼,轻钢结构建筑无疑是值得参考的选择。
但是,轻钢结构技术虽然已经基本成熟,由于缺乏产业化条件,墙面材料、地板、卫浴等配套材料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将其产业化,还需要进行大量配套工作。
2.神奇的碳纤维材料
碳纤维材料原本是用来替代制造飞机材料中的铝,几年前问世的波音飞机的机体上七成就是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现在的碳纤维早已不再是高端航空领域所独享的材料了,它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现在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们爱死了这个材料,因为碳纤维高强度,低密度的优异特点,让它横扫所用的体育运动。20世纪90年代,工程师开始用碳纤维制造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单车,从此改写了自行车比赛。用碳纤维制成的球拍,一举提升了球拍的性能,其它铝制、木制的球拍统统“下岗”。一级方程式赛车主办方要求各个车队大力发展碳纤维车体,进一步提升赛车的速度。甚至,有些残障人士依靠碳纤维义肢,可以和正常人同场竞技,南非的“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碳纤维自行车碳纤维网球拍碳纤维义肢助力刀锋战士而现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又有望成为“抗震奇兵”。其中,作为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开始逐步用作高层建筑的外墙墙板。这一材料利用碳纤维具有振动阻尼特性,可吸收震动波等特点,从而使建筑防地震能力和抗弯强度提高十几倍。
碳纤维新材料用来加固建筑物抗震技术研究开发成功后,将会给建筑领域加固改造技术带来重大变革,采用碳纤维材料加固建筑将比以往传统的技术更优越、更有效率和更方便经济,可以解决传统的加固方法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形态各异的新型混凝土材料
①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ECC):
新型的超强韧性纤维混凝土,简称“ECC”,它是经系统设计,在拉伸和剪切荷载下呈现高延性的一种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采用基于微观力学的材料设计方法,纤维体积掺量仅为2%的ECC。该水泥基复合材料是基于微观物理力学原理优化设计的具有应变硬化特性和多缝开裂特征的一种新型工程用水泥基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VictorLi和其团队首先提出来的,引发世界建材行业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