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机械

60%的耳聋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说起遗传,似乎是天定的,无法改变的。但波士顿团队的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ScienceAdvances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1

先来了解背景

目前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个,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有GJB2(先天性聋)、GJB3(后天高频聋)、SLC26A4(大前庭水管综合征)、mtDNA12sRNR(药物性聋)等。其中,GJB2基因突变是先天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最常见原因。研究显示,STRC基因的拷贝数(CNVs)变异同样被认为是遗传性听力损失的主要起因。

2

认识STRC基因及其作用

STRC基因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立体纤毛蛋白的基因。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

CNVs:拷贝数变异(CopyNumberVariations),包括基因组重复、缺失、倒置和易位等,其中重复和缺失是最常见的。

当声音从中耳传至内耳,淋巴液流动,振动转变为盖膜与网状板之间的剪切运动,使得毛细胞的纤毛弯曲偏转,从而引起毛细胞兴奋,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上传至大脑。

电镜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外毛细胞最高的一排静纤毛与盖膜底部有直接的接触。而毛细胞若想和盖膜相接触,需要立体纤毛蛋白的帮助,它会让毛细胞微绒毛以有组织的束形式聚拢起来,从而使它们的尖端可以接触盖膜。

如果立体纤毛素基因发生突变,毛细胞与盖膜之间就不会接触,进而感受不到刺激,而表现出一定的听力损失。STRC基因突变被认为是轻度至中度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ARNSHL)的主要原因。

3

医院的研究

即使STRC基因突变,毛细胞的其他功能仍然保持,因此可以进行基因治疗。医院进行了下列研究:

1、产生STRC缺陷小鼠:为了模拟听力损失,生成具有STRC基因无效等位基因的小鼠。

2、发展双载体策略:将小鼠的STRC基因一分为二,并分别放入到两个独立的AAV(靶向毛细胞的合成腺相关病毒)中,再通过蛋白质重组技术将它们连接起来,但这种方法被发现是无效的。

3、双载体递送恢复STRC表达:将开头的一小段氨基酸信号添加到被分成两半的蛋白质上,再将其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体内立体纤毛蛋白和能够接触盖膜的毛束得到恢复。

4、双向量传递恢复听觉灵敏度:对小鼠进行DP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ABR(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发现50%的小鼠恢复听觉灵敏度。

该研究的成功提示在人类耳蜗中进行基因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该研究还发现正常听力人群中,STRC突变携带率为1.8%,估计全球多达万的听力损失者将来可能受益于STRC基因治疗。

左图:STRC基因突变的感觉毛细胞;右图:接受了双AAV基因治疗载体的毛细胞,其组织恢复正常

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可能,即使遗传基因,似乎也有了被治疗的希望,让我们翘首以盼,等着这一天的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JeffreyHolt.etal.ScienceAdvances7,Issue51().

文中部分内容为小编翻译,如有不准确之处敬请指正。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耳之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允许任何形式转载,商业合作请联系耳之家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1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