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切机械

国赛首考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带来的热讨

发布时间:2022/12/23 17:24:37   
01:51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飞机维修项目,选手正在比赛中。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在C区展示交流纸艺设计。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选手戴上保护面罩、手套在焊接机械。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化妆项目,化妆师为模特眼角位置画上线条增加立体感。视觉中国供图

伴随着青春的激情与呐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落下帷幕。

12月10日至13日的广州,86个比赛项目同步开战,为全国36个代表团的名选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竞技殿堂和表演舞台。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技能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

一组数据印证了大赛的重量:86个项目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所有比赛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有超过半数的项目属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项目,近半数的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1.8岁,最小的16岁,30岁以下的占90%。

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这注定是一个浸透汗水的赛场,一次书写光荣的比拼。每位选手,都在此印下奋斗的足迹。

最终,共名选手获得86个项目的金、银、铜牌;选拔出多名选手入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

有人说,首届国赛,是世界技能大赛的练兵场;有人认为,这里是发现人才培养问题、提升教育水平的“诊断室”;还有人觉得,国赛更像是一份“样题”,为技能人才培养树立风向标。

跳出赛事本身思考:大赛到底代表、传达什么,能改变什么,反映哪些问题,有何深远意义和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国赛现场深入采访,试解这张“考卷”。

鼓舞:新老工匠造梦传承

比起争金夺银的竞赛,大赛更像是一个“造梦场”,选手们将工匠精神诠释到极致。要将镜头聚焦得更深、更远,才能看清其中不易捕捉的细节。

木工(国赛)项目,58岁的张井岩就是一个纯粹而踏实的表演者。作为本届大赛年龄最大的选手,他的比赛方式确实“与众不同”。

刨子、斧子、锯子,他的工具都从自家带来,刨子是半个月前手工打造。木工项目的考核内容是制作木制“小蛮腰”(广州塔)模型。

当其他年轻选手还思索画图纸的时候,老张已经挽起袖子开干了。“14岁开始做木匠活儿,图纸早已进了脑子里”。

造型最复杂的塔身,老张纯手工打磨,提前两个半小时结束战斗,但到了底座环节,要用机器裁剪,他显得吃力,渐渐落了下风。

“年轻人用机器‘咔咔咔’确实快,我太传统了。”老张告诉记者,参赛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外面的气候”,领教全国高手的水平,以后教徒弟也有方向。

4年前,老张在天津开办了一所木工学校,向社会开放,只收学员的木材损失费和住宿费。几年来,在他那拜过师的徒弟有30多个,老张说,他尤其喜欢“指着这行吃饭”的学生,而不是纯图个乐子。

比赛之外,老张和年轻选手、媒体记者聊起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总是强调:“对每个活儿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干到极致。”

“大赛氛围很好,看到一群年轻工匠传承老祖宗的手艺,我真的很欣慰。”他透露,自己今后可能不会参加比赛了,要让徒弟或徒弟的徒弟来参赛。

同样收获欣慰和感动的,还有焊接项目裁判长、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景凤。3天执裁,她的嗓音已经沙哑,但与记者聊天时还是不停地感慨:“每天都有亮点。”

这些年,她总担心年轻选手没有规则意识,但比赛中,从戴好防护工具、劳保用品,再到摆放工位上的辅助工具,选手每一步操作都非常规范,注重每一处细节。

本次国赛,焊接项目的考核更加细致完善,严格扣分标准,让每一个错误都有处理标准和依据,让竞赛过程更加公平、透明。

“除了操作规范性,明显感觉,选手技能水平比以往比赛有很大进步,拔尖儿的年轻人多了!”在刘景凤看来,连续多年世界技能大赛的训练选拔,对年轻选手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她认为,大赛举办,让职业技能工作者备受鼓舞,助推提升青年技工的职业素养、精神风貌和技能水平。

诊断:“新基建”迫切寻找校企合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相比公众熟知的木工、焊接等传统制造项目,大赛中,“新基建”元素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大赛执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奕威介绍,大赛充分衔接新基建,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社会民生领域,包含工业4.0、轨道车辆、移动机器人、汽车智能化、光电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

室外场馆,一辆专门定制的“世赛列车”引起围观。这是世界技能大赛新增项目轨道车辆技术的比赛现场。围着一个黑色的转向架,选手两人一组,一人手拿记录卡,一人快速“闪转挪腾”,检查故障。

这是一个年轻的比赛项目。项目裁判长、中车集团长客调试车间高级诊断组技术负责人罗昭强介绍,项目考查轨道车辆的制造、运营、维护等全链条要素,让选手感知、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除了受电弓检修调试、车门安装调试等基本功,D模块考整车的设备调试及故障处理,选手要充分认识各单元零部件结构功能和原理,每个操作背后都有指导标准。

“哪怕一个螺丝钉,都和列车运行安全紧密相连。项目的核心是考验选手综合分析能力。车辆出现故障,选手第一时间在大脑里构建对车辆的理解,快速识别故障点。”罗昭强观察,赛场上强手如林,各组选手间差距细微,如果重新比一遍,排名结果可能会颠覆。

轨道交通是中国制造的“金名片”之一。年,18岁的罗昭强就进入中车集团担任维修电工,后转为技术调试岗位。30年来,他对行业倾注了无限热爱和深情。此次国赛,他还有一个小梦想: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轨道车辆技术,进而产生兴趣,让更多人投身这个行业。

这个梦想的前半部分已经实现了。

年开始,技能工作者和相关部门一直奔走呼吁: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要出现中国轨道车辆技工的身影。今年,项目申报成功,轨道车辆跻身世赛大家庭!

罗昭强坦言,虽然很多轨道交通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定”,但当下企业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青年技工现状远不能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缺口。同时,行业向着更智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对运营维护者又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在校所学所考的大多还是基本技能。”罗昭强表示,赛事训练能让学生积累经验,但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光操作到位不行,还要精准、专注、坚韧、责任,校企必须深度合作,让青年技工独当一面解决问题,才能站得稳、走得远,引领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

赛场内外,为校企精准合作而奔走努力的,还有信息网络布线项目裁判员、中国通讯服务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红伟。

近年来,我国通信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大家享受的高速、优质的信息服务,基础都是信息网络。

“家庭需要装宽带,办公室需要铺设网络通信……”杨红伟介绍,行业需求遍布城市角落。同时,信息网络是5G建设的基石,也是5G的重要配套工程,未来“大有可为”。

杨红伟是该项目为数不多的来自企业的裁判。赛场内外,他最想了解:技工院校在教育方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6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