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剪切机械 >> 剪切机械市场 >> 牧原的猪缘何高高飞因为它们喜欢站在科技
踩在“科技云端”,连牧原集团养的猪,也都争着抢着要去西天取经。
1
“宇宙养猪第一股”牧原集团现在的打法,都是高段位。
也难怪,人以群分,企业也以“圈”分。市值高达亿,恭列中国乃至世界养猪产业第一方阵,中国前十大富豪、河南第一富豪,牧原集团的每一举动,都具有明显的秦氏风格,有时甚至堪称大手笔。
就像眼下与西湖大学联合成立研究院,这是秦英林和他的老朋友施一公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年2月,秦兑现承诺,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公司市值1亿元人民币对应的数量股票约.94万股;年4月20日,秦再次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8亿元对应的数量股票。这些捐赠的目的,具有一定的指向,“促进西湖大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支持西湖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现在,双方又联合成立研究院,目标更为明确,“聚焦对民生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问题,在智能化、环保、疫病防控、营养研发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在智能化等方面提供创新思路,引领行业变革;以及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等”,同时,还将进一步对人才团队进行科学布局与有序建设,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
除此之外,牧原集团也获得丰厚的“馈赠”:联合研究院将推出“牧原学者”“联合研究院研究生培养专项招生”“牧原访问学生”“牧原专项学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学术交流项目,并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对产学研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对此,秦英林称通过西湖大学的力量,将使牧原的技术全方位支撑产业健康、稳健发展。而施一公也表示:“无论是牧原集团还是西湖大学,我们都肩负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我们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联合研究院的创建就是希望围绕我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画出‘同心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突破和建树,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新的力量。”
西湖大学成立3年多,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与创办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合作的行为还属第一次,体现的是将研究与多产业融合,“让技术进步落到实处”,符合西湖大学的发展宗旨。
一个具体体现是,就在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双方还分享了疫苗研发、废水处理、智能系统等具体项目推进情况。
2
与西湖大学联合成立研究院,对牧原集团来说,并不是在科研上第一次“跨界”。
今年4月6日,牧原集团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成立农大牧原联合产业研究院,其合作目的,系“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支撑牧原集团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具体而言,就是要创建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动能、激活科研活力、驱动;对接更多的创新资源,助推河南养殖业、种植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助推河南农大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支撑行业产业发展、促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大建设目标,引领全球养猪业发展。
正因如此,秦英林表示,养猪行业已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正逐步向智能化迈进,对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
牧原集团始建于年,目前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养猪业务遍及全国24省级行政区市县(区)。当前,其生猪养殖行业正在从工业化、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融合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包括基因选择、疫病防控、节能环保、智能化应用等。
近年来,牧原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高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已累计获得专利项,攻克了生物育种、养猪环保、疫病防控等重大难题,并自主研发出智能巡检、猪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智能化机器装备。
施一公的评价是,牧原集团作为我国畜牧业的翘楚,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行业转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智能化养殖、现代化生产的新路,为发展生态农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样的话,自然有实际的战绩和成果作为支撑。先举几个小例子:
在猪群生长环境控制研究方面,牧原着力研究猪舍的温湿控制系统和猪舍自动饲喂系统两大核心系统。猪舍的温湿控制系统主要解决猪只生长的健康状况、舒适度、生长效率等问题,他们研发出了主要在冬季使用的热交换通风系统,通过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应用,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解决了猪舍内外的温度悬殊,减少了猪群的冷应激,同时加强了空气的流动,降低了猪舍氨气的浓度,保证猪群舒适的生长环境。
而猪舍饲喂系统则主要解决我国养殖业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群体饲喂安全等问题。牧原自动化研发团队结合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发出最新一代的自动饲喂系统投入使用后,一位饲养员平均可以饲养00头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对饲料的浪费。
又如在养猪节水方面,牧原集团采用全漏缝地板免水冲工艺,整个饲养期免水冲猪舍,减少冲洗猪舍用水;持续创新改进饮水器,智能温控,喷雾降温,不形成径流;高压水枪清洗刷圈,减少用水;管理节水,减少跑冒滴漏,最终实现上市一头猪用水1.6-1.8立方米,远远低于养猪行业用水定额。
节水方面的典型项目推进,就是牧原集团已开始在沙漠地区养猪。
正在兴建的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是牧原集团智能化生产的综合展现。该项目占地亩、总投资达50亿元,将建成年加工饲料72万吨、年出栏、屠宰、加工生猪肉食万头的综合性项目,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其内部分布21栋楼房式猪舍,变革生猪单层养殖为多层养殖,节省了大量土地资源,使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4倍;而且,该猪舍属于集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为一体的“三防智能猪舍”,综合性能保持行业领先。
这个综合体项目,站在近处看,蔚为壮观,“进来的是饲料,出场的是肉制品”,整个养猪产业化、系统化和工业化,彻底打破传统的养猪方式,挑战了养殖密度、物流成本、产出效率3个极限,标志着牧原生猪养殖技术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而且,整个场区5G全覆盖,真正使养猪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其喂料、猪群监测、粪污清理等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全部应用到传统的养殖业。封闭的养殖场内,巡检机器人集成可见光摄像头、3D摄像头、红外热像仪、拾音器、气体检测仪等各类传感器,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风机转速、异常声音等指标,后方平台通过云监控、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运行,能够完全实现生猪养殖的智慧管理。
据介绍,牧原集团为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投下重子,成立了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智能化研发团队人数已达多人。
3
不久前,媒体曾热炒,华为要用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养猪。后来华为站出来辟谣,说他们不养猪,而是赋能企业养好猪,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其实,在这方面,牧原集团要远远走在前面。当然,他们也曾经在某些方面展开过合作,而牧原集团的合作伙伴,还包括联想控股等企业(牧原食品已经有0余座养殖基地引入了联想的嵌入式边缘计算设备)。
牧原近几年所取得的成功,包含诸多因素,比如全行业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成本,一以贯之而且一直优良的营商环境,高超的资本运营能力,等等,探究起来每一项都值得深入透析。不久前,他们在一个澄清公告中,一不小心透露出一个行业秘密:牧原的种猪和仔猪不存在对外采购现象,反而还向同行大量出售。
这实际上展现出牧原在生物基因、育种研究上的优势和与同行拉开距离的地方。去年,市场上一头猪平均有元的利润,其中的80%都被牧原拿走了,原因就在于牧原卖仔猪,控制了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以后,这种育种优势还将在行业内继续加强(后续将专文分析)。
当然,牧原在技术研发上发力,目的是为了提升经营效率,而并不单纯追求提高技术含量。
比如公司特有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除牧原之外,并没有其他企业在这项技术上进行长时间的技术研发。近20年中,他们一直通过不断的选育和引入优势基因,来提高生殖效率和瘦肉率,到今天真正达到了轮回二元体系下生殖效率和瘦肉率都基本接近三元育种体系的目标。
再如人工智能技术上,公司是否使用的标准也是能否提高效率而非是否先进。业内一些公司搞的猪脸识别精准饲喂系统,看上去确实很先进,但是精准饲喂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十分有限的,和猪脸识别系统巨大的投入相比,对整个生产效率不仅没有提升可能还会出现下降。
牧原集团目前采用人工智能进行猪只识别,多是为了快速清点数量,并不用精确识别出不同个体。而对猪异常声音的识别,则在非洲猪瘟常态下背景下对提前发现疫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对这项技术的研发极为重视,并且已经大范围推广。
这一切,都显示出牧原在高科技研发上的务实和高效率的态度。不过,其雄心和提前性的大规模投入却同样是毫不含糊的,正如秦英林所说,“我们要建立企业自信,行业自信。规模小的企业也面临着变革,不能因为行业落后就不谈智能化。没有技术高地,只有变革先后,谁先做起来,谁就可以引领发展”。他强调企业一定要实现智能化跨越,通过大数据、智能化养猪,“这个阶段是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
在研究养殖技术的同时,牧原集团还积极进行创新,研究整个生猪产业链的技术、生产情况,并拓展业务范围,对花、果木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及有机肥生产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拓展新领域。
其最显眼的表现发生在年,当时牧原公司牵手以色列农业公司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借助以色列的控温、控光、控水、控肥、控气“五控合一”等成套高端设施农业技术,打造一个集优质蔬菜种苗生产销售、高效优质蔬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观光旅游和餐饮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新科技园,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近期,内乡县又拿出6万亩土地,和牧原集团联合打造现代种养循环试验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企业将会在大农业的产业领域继续拓展出了一片新蓝海。
这种情况下的牧原,持续驱动它成长的,必然是一颗永不停歇的“科技芯”。
4
按上市公司牧原股份公布的数字,、年,该公司研发人员分别为人、人,占公司总人数2.23%、1.6%,研发投入0.91亿元、1.12亿元。与其他生猪养殖企业来说,投入费用都相对较高。不过,在新成立不久的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那里,一年的科技投入预算据说已达到30亿元左右,可见牧原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所下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近几年,作为母公司,牧原集团在科技创新、关联产业等诸多领域做了诸多布局。客观而言,此举顺应了养殖行业从市场带动型到资源驱动型的转变,这就必将为牧原股份的长足、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包括现在和西湖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谁能说不是为未来发展谋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呢?秦英林所捐的那些钱(股份),一定并不是白捐的。他把中国最顶尖的科研院校绑上了自己所属企业的战车。
一个企业在时代浪潮面前是渺小的,但是,它总可以抓住机会,在某些时间段内越上浪峰,而且持久冲浪。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近几年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来临时的恐慌以及猪价上涨带来盈利能力快速提升等阶段,未来,随着生猪养殖产业加速升级,中国规模化养猪还有持续数年的高成长期,这必将给牧原这样的具有独特经营模式的企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
一个事实是,牧原集团一直在稳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基础是技术的持续创新。从猪舍设计的一代代革新和改善,再到饲料与兽医防疫的技术迭代,牧原在创新中发展壮大,实现了养猪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并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
而且,由于深耕生猪养殖行业数十年,一直专注于管理水平和养殖技术的提升,这造就了集团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的进步是公司养殖效率提升的关键,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决定了牧原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公司通过吸纳各方英才以及公司现有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合理、科学、有效的人才体系,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原动力。
牧原股份深耕生猪养殖行业,专注于管理水平和养殖技术的提升,这也造就了公司超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的进步是公司养殖效率提升的关键,而“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特色生猪经营模式,决定了牧原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公司通过吸纳各方英才以及公司现有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合理、科学、有效的人才体系,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在我们身边,一个巨型企业已经产生。从外表来看,它还是一个传统企业,但是看到了它的“科技芯”,我们会说,这家企业已经变成产业界的一个新物种,至少就目前情形来看,它身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理解的地方。
在中国,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成功了,很容易被看作神一样的存在。牧原集团还远不是神,但是,正如俗话所讲的那样,“举头三尺有神明”,我想,这样的“神明”也一直在牧原的头上存在。
它被参透了吗?它被敬仰了吗?神秘和通透之中,我们相信牧原集团已经走在了前去取经的路上。
来源:键指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