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剪切机械 >> 剪切机械前景 >> 干道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XXXX干道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工作目标
总要求
为了保证项目部所做工程的质量,突出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重点,准确查找常见问题产生的根源,严格质量责任落实,强化激励约束措施,构建质量常见问题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治理质量常见问题,全面提升我项目部工程质量水平。
工作目标
通过方案的执行,使得我项目部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高,适用性能明显改善,工程质量投诉明显减少,业主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任务
治理范围
项目部所有在建和新建项目。
治理重点
排水系统;
道路系统;
组织与制度管理
组织管理
成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高永权(项目经理)
副组长:马兴良(项目副经理)、王建庄(项目技术负责人)
组员:陈存章、李志勇、杜来春、、毕福超、夏育钦、戴廷寿、马仲康、张良凯
治理小组的权限、责任、范围
质量治理小组的权限
治理小组发现未按“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方案”治理的,有责令施工队限期整改的权利;如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有权进行经济处罚或要求返工。
2.质量治理小组的责任
尽量消除质量常见问题。
质量治理小组的负责范围
本方案中所涉及的工程质量常见问题。
管理措施
工程开工前,编制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方案,对所有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签字),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工程必须做到“方案指路,样板先行”,样板间必须按公司《样板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实施,并须经监理、业主认可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建立工序的交接与会签制度并严格实施;
建立成品保护制度;
各工序施工质量的保证,首先从人的管理入手,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格认真。实行项目经理总负责、施工员及班组分级负责制,明确各级责任制及奖罚制度,提高质量意识;
实行预控质量管理,重点抓好通常易渗漏的细部节点构造及分项工程的操作工艺质量控制,采取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对原材料、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主要要素进行质量预控;
施工作业前,由公司总工程师和该项目负责人组织管理施工作业人员学习有关规范、规章制度及设计施工图纸、作业方法、工艺流程、质量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特别强调对细部构造施工操作要领的掌握,以保证高质量施工
严格各工序的施工交接、检查、复查、验收制度,未经检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对已完成的部分要采取保护措施,加强成品保护。
技术措施(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措施)
排水部分
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是城市市政设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设施之一,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现将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通病最常见的质量通病分成五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一、管道位置偏移或积水
(一)产生原因:
测量差错,施工走样和意外的避让原有构筑物,在平面上产生位置偏移,立面上产生积水甚至倒坡现象。
(二)预防措施:
1.防止测量和施工造成的病害措施主要有:
(1)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接桩复测与保护。
(2)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置深度和设计要求以及有关规定放样,且必须进行复测检验其误差符合要求后才能交付施工;
(3)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
2.施工过程中如意外遇到构筑物须避让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其间以直线连通,连接井转角应大于°。
二、管道渗漏水,闭水试验不合格
(一)产生原因
基础不均匀下沉,管材及其接口施工质量差、闭水段端头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均可产生漏水现象。
原因: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
(2)管材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
(3)管道接口施工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松散,抗渗能力差,容易产生漏水;
(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
(5)闭水封口不密实,又因其井内而常被忽视。
(二)防治措施
1.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造成局部积水,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预防措施是:
(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基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
(2)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杂砂石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
(3)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抗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确保干槽开挖,必要时可在槽坑底预留20cm厚土层,待后续工序施工时随挖随清除。
2.管材质量差,存在裂缝或局部砼松散,抗渗能力差,容量产生漏水。因此要求:
(1)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
(2)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平整无松散露骨和蜂窝麻面形象;
(3)安装前再次逐节检查,对已发现或有质量疑问的应责令退场或经有效处理后方可使用。
3.管接口填料及施工质量差,管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接口开裂。防治措施:
(1)选用质量良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2)抹带施工时,接口缝内要洁净,必要时应凿毛处理,再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
4.检查井施工质量差,井壁和与其连接管的结合处渗漏,预防措施:
(1)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抹面时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遇有地下水时,抹面和勾缝应随砌筑及时完成,不可在回填以后再进行内抹面或内勾缝;
(2)与检查井连接的管外表面应先湿润且均匀刷一层水泥原浆,并座浆就位后再做好内外抹面,以防渗漏。
5.规划预留支管封口不密实,因其在井内而常被忽视,如果采用砌砖墙封堵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砌堵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
(2)砌堵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7.5,且具良好的稠度;
(3)勾缝和抹面用的水泥砂浆标号不低于M15。管径较大时应内外双面较小时只做外单面勾缝或抹面。抹面应按防水的5层施工法施工;
(4)一般情况下,在检查井砌筑之前进行封砌,以利保证质量。
6.闭水试验是对管道施工和材料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其间难免出现三两次不合格现象。这时应先在渗漏处一一作好记号,在排干管内水后进行认真处理。对细小的缝隙或麻面渗漏可采用水泥浆涂刷或防水涂料涂刷,较严重的应返工处理。严重的渗漏除了更换管材、重新填塞接口外,还可请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处理后再做试验,如此重复进行直至闭水合格为止。
三、检查井变形、下沉,构配件质量差
(一)产生原因
检查井变形和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井内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二)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破管做流槽的做法,防止井体下沉。
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
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座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四、回填土沉陷
(一)产生原因
检查井周边回填不密实,不按要求分层夯实,填料质量欠佳、含水量控制不好等原因影响压实效果,给工后造成过大的沉降。
预防与处治措施
1.预防措施:
(1)管槽回填时必须根据回填的部位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填料和压(夯)实机械;
(2)沟槽较窄时可采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夯填。不同的填料,不同的填筑厚度应选用不同的夯压器具,以取得最经济的压实效果;
(3)填料中的淤泥、树根、草皮及其腐植物既影响压实效果,又会在土中干缩、腐烂形成孔洞,这些材料均不可做为填料,以免引起沉陷;
(4)控制填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遇地下水或雨后施工必须先排干水再分层随填随压密实。
2.处治措施。根据沉降破坏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1)不影响其它构筑物的少量沉降可不做处理或只做表面处理,如沥青路面上可采取局部填补以免积水;
(2)如造成其它构筑物基础脱空破坏的,可采用泵压水泥浆填充;
(3)如造成结构破坏的应挖除不良填料,换填稳定性能好的材料,经压实后再恢复损坏的构筑物。
(二)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塌陷
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检查井变形和下沉,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铁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防止井体下沉;
(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
(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座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五、辅助性设施
1、盲道口道板安装不牢,易脱落。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突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极易产生道板脱落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缺陷。
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的技术交底中,应向施工队伍提出特别要求,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此处的施工质量,注意砂浆标号、干湿度及砂浆的饱满度,必要时可要求用于此处的砂浆标号提高一个等级。
2、人行道上的路灯检查井盖板与道面高差超标,易产生拌脚现象。
在人行道施工中,由于检查井盖板大,安装较难,极易出现检查井盖板与路面高差超标现象,交付使用后,可能发生拌脚现象。施工单位需要逐个进行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坚决要求整修,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六、综上所述,质量通病是可以预防并消除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使我们的市政道路工程做得更好、更完美,我们应该进一步理顺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项目内部素质,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抓住关键问题和重要工序,严格遵守设计及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控制质量问题的出现,引入责任到人的竞争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克服各种通病,力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优良。
道路部分
一、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的处理
1、现象: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
2、治理方法:
(1)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方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换土;
(2)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
(3)路床上碾后如出现弹软现象,要彻底挖除,换填含水量合适的土。
二、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衔接不平顺
1、现象: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出现相对高差,有的局部高于立沿石,有的局部低于立沿石,一般在0.5~1.0cm之间。
2、预防措施:
(1)如果先安立沿石,要严格控制立沿石顶面高程和平顺度,当砌道板时,步道低点高程即以立沿石顶高为准向上推坡;
(2)如果先铺砌道板,也应先将立沿石轴线位置和高程控制准确,道板低点仍以这个位置的立沿石顶高程为准,在安立沿石时,立沿石顶高程即与已铺砌道板接顺。
三、铺砌道板塌边
1、现象:靠近立沿石背处的道板下沉,特别是步道端头,在路口八字道立沿石背后下沉现象较多。
2、预防措施:凡后安立沿石部分,立沿石前立沿石背均应用小型夯具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分层夯实。
四、人行道纵横缝不顺直,砖缝过大
1、现象:
(1)在纵横缝上出现10mm以上的错缝和明显弯曲;
(2)在弯道部分,也依曲线铺砌,形成外侧过宽的放射形横缝。
2、预防措施:
(1)水泥混凝土道板,要根据路的线型和设计宽度,应事先作出铺砌方案,作好技术交底,做好测量放线;为了纵横缝的直顺,应用经纬仪做好纵向基线的测设,依据基线冲筋,筋与筋之间尺寸要准确,对角线要相等;
(2)单位工程的全段铺砌方法要按统一方案施作,不应“各自为政”;
(3)弯道部分也应该直砌,再补边。
五、砌体砂浆不饱满
(1)现象:主要表现在浆砌块、片石的砌体上,块、片石块体之间有空隙和孔洞;
(2)治理方法:浆砌块、片石应座浆砌筑,立缝和石块间的空隙应用砂浆填捣密实,石块应完全被密实的砂浆包裹。同时砂浆应具有一定稠度(用稠度仪测定3-5cm),便于与石面胶结。严禁干砌灌浆。
六、砌体平整度差,有通缝
(1)现象:砌体外露面高低不平,超出平整度标准要求,有两层以上的通缝;
(2)治理方法:
1、应注意选择一侧有平面的石料,片石的中部厚度最小边长不应小于15cm,块石宽厚不应小于20cm,以保证砌筑稳定;
2、应丁顺相间压缝砌筑,一层丁石,一层顺石,至少两顺一丁。丁石应长于顺石的1.5倍以上,上下层交叉错缝不小于8cm;
3、当日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m;
4、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检查砌筑面(立面、坡面、扭面)线位的准确度。
七、立沿石基础和立沿石背扶
1、现象:基础不实和立沿石背扶回填废料、虚土不夯实或夯实达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出现变形和下沉,出现曲曲弯弯,高低不平。
2、治理方法:
1、立沿石基础应与路面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槽底超挖应夯实;
2、安立沿石要按设计要求,砂浆卧底,并将立沿石夯打使其基底密实;
3、立沿石背扶要按设计和标准要求;
4、立沿石体积偏大一点,立沿石块长偏长些,容易安砌稳定直顺。
八、树套石下沉
1、现象:树套石安装后出现下沉,歪斜,与周围道板衔接不严,缝隙过大。
2、治理方法:树套石基础应与人行道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铺砌道板前按设计方案制作树池模板,提前确定树池周遍道板铺砌方案。
九、路基与路面
1、路基
现象: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治理方法:
(1)施工单位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按照压路机要求而不超过有关规定;
(2)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
(3)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做成台阶;
(4)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1m,对填土中的大石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应打碎或取出。
2、沥青路面
现象:
(1)施工季节不合理。①雨季施工,又未采取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路面潮湿,物料结合不好。②低温季节施工。施工时,如环境气温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就会迅速降低。③沥青混合料的中底部温度降低速度相对较慢,当压实时,中底部沥青混合料便产生一定的位移,而上部面层则因温度过低面出现裂缝,造成沥青路面松散、坑槽。
(2)延迟压实和碾压过度造成强度下降。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延迟时间越长,压实度就越低,强度损失就越大。过长的延迟压实和过度的碾压,都将对刚性基层(底基层)产生破坏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泥的水化反应及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变化,到达一定时间后,水泥的胶结作用使半刚性材料强度初步形成,此时再进行碾压或过度碾压,将使半刚性路面基层表面产生薄层剪切面,形成强度软弱层。
(3)倾力夯实路基。交通量小时,已使道路路面裂而不碎,碎而不散,散而不飞。但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这种历史遗留病症显得越来越突出,再加上许多道路都是超期服役,不解决城市道路基础问题,根本无法彻底解决道路病害。
(4)施工管理控制不善,集料过于潮湿、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以及材料中杂质尘土过多都会严重影响沥青与石料的粘结.从而使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沥青路面施工过分强调平整度,牺牲密实度,致使路面碾压不足。空隙率过大。或因为沥青路面摊铺时混合料离析.造成局部空隙率过大而出现透水。
处理方法:
(1)控制基层质量
①摊铺基层过程中,严禁出现明显的离析现象,尤其在主车道位置上。
②防止出现薄弱夹层:找平过程中“宁高勿低”,严禁“薄层贴补”,如果是“非厂拌法”施工,且时值高温天气,半刚性基层一定要注重工艺:碾压遍数上限控制,达到一定强度后不能过度,以免破坏板体性,导致裂缝增多;碾压延误时间,一般不超过1.5h(视实际情况而定)。
③增强层间粘贴:沥青透层或下封层施工前,必须将基层表面的浮灰全部清除干净。
④加大管理力度:加强道路的路政管理和日常养护工作,防止出现“路面划损”,积极探讨针对性的防治办法,及时排除积水。
(2)加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填料不同土质,要分层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厚度,碾压要密实;浅填或浅挖路段,如果地质情况复杂,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详细检测,依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沟壑、构造物台背填土应严格控制填料和每层厚度,碾压要密实,要加强路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确保路基整体稳定、强度达到设计后再进行路面施工。
(3)加强施工工艺过程管理
施工工艺的控制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一般应从控制混合料拌和及碾压的延迟时间、碾压时的含水量、压实标准等方面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还须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初期养护,并应尽早铺面层。沥青面层,特别是较厚的沥青面层对半刚性基层有良好的隔温保护作用,降低温缩裂缝的产生。应注意施工温度和施工季节对基层的抗缩裂性能的影响。
(4)摊铺机尽量做到连续匀速前进,不停机
当摊铺机停顿时,熨平板前的阻力由于摊铺机的动态平衡改变而发生变化,熨平板可能有少许下沉,如果摊铺机停机待料的时间较长,熨平板前的混合料温度下降,则摊铺机重新启动时,熨平板前阻力增加,将拉伤摊铺的混合料,并在摊铺机停机位置附近留下厚度偏薄,空隙很大,难以压实的粗糙面。因此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停机时(如拌合站发生事故),停机与再启动的操作都要尽量缓和,避免突然性,而且停机的时间要尽量缩短,一般限制在15min以内,以避免因停机对路面造成上述质量缺陷。如果停机时间长,则摊铺机应退出摊铺位置,按照规定设置施工缝。
(5)避免铺筑不稳定的混合料
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或掺人聚合物改性沥青。控制沥青与矿粉的比值,严格控制沥青用量,采用具有活性的矿粉。合理采用级配,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结性能强的集料。适当减薄沥青面层厚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辙的形成。
(6)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
沥青面层的裂缝主要由沥青面层本身的低温收缩引起的。应选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控制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准确组成级配或使用纤维等添加剂,均可有效减少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