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剪切机械 >> 剪切机械前景 >> 群星璀璨这15位两院院士,都任职于上海
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界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获得者,是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15位两院院士,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睹上大院士的风采。
1.黄宏嘉
黄宏嘉,年8月生,湖南临澧人。我国著名微波与光纤专家,现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学科学院院士,年任上海大学名誉校长。在物理学报、电子学报、数学学报等及国际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微波原理、耦合模理论、光波导科学等是奠基性经典著作。
黄宏嘉教授先后主持了数十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传输线在他主持下诞生。年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种特种光纤。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奖(个人奖),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年获全美仪器学会杰出论著奖,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年以来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
2.张统一
张统一,年10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籍贯河南温县。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现任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研究院院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裘槎高级研究学者奖、美国ASMInternationalFellow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他从事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预测并证实了钢铁扭转和剪切载荷下的氢脆现象;澄清了电绝缘裂纹面上电边界条件,发展了压电线性和非线性断裂力学;实验证明导电裂纹的电断裂韧性为材料常数,构筑了电致断裂的理论框架;发展了微观/纳观力学,建立了微/纳桥测试理论和方法及薄膜/基体系统中产生位错、微/纳孪晶和裂纹的临界厚度理论,给出了应力腐蚀中裂纹、腐蚀膜和位错交互作用的理论解。
3.刘昌胜
刘昌胜,年6月生,湖北黄石人。生物材料学家,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他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多种活性骨修复材料以及生长因子制备和材料活化新技术;所研制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获产品注册证并已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申请发明专利6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0项(美国授权专利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包括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materials25篇。出版中、英文专著(教材)4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均排第一)、何梁何利基金创新奖、全国发明创业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青年杰出贡献奖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4.刘元方
刘元方,年2月生,籍贯浙江镇海。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放射化学与核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放射化学学报》顾问编委(至今)。
他在创立和建设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的教育事业中作出了贡献。年在我国最早开展了热原子化学研究;年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台5万转/分浓集U的气体离心机;利用超铀元素重离子核反应首次直接制得Bk,解决了从几十种元素中快速分离纯Bk的难题,重制了Bk的衰变纲图;建立了从核燃料废液中提取Rh,Pd和Tc的优于国外的先进流程;系统地开展放射性核素标记抗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其中In标记化学等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最先从生物体提取与稀土相结合的蛋白质,并测定了分子量与结合常数。年以来,在生物-加速器质谱学研究尼古丁的基因毒性中作出了突出成果。
5.周国治
周国治,年3月生,广东潮阳人。年7月起在上海大学任教,现任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他主要从事冶金材料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导出了一系列各类体系的熔体热力学性质计算公式,概括了一些新原理。他提出的新一代溶液几何模型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几何模型存在的固有缺陷,为实现模型的选择和计算的完全计算机化开辟了道路。科研成果冶金熔体模型与热力学性质研究在年获国家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元熔体及其反应的基础研究在年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余篇,取得一项中国专利,三项美国专利。年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6.周向宇
周向宇,年3月生于湖南省郴州市,籍贯湖南洞口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年获俄罗斯科学院Steklov数学所科学博士学位。
他主要从事多复变与复几何的研究。解决了在苏联《数学百科全书》被列为未解决问题的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该工作被写入史料性著作《二十世纪的数学大事》、《数学的发展:-》;与学生合作解决了一个关于解析延拓最优估计的重要问题;证明了关于全纯包单叶性问题的Sergeev猜想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7.方岱宁
方岱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与结构力学专家。主要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并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徐芝纶力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已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多篇,SCI他引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
8.徐匡迪
徐匡迪,年12月生,浙江崇德人。现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国冶金界的知名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
他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跨世纪新流程研究,获得重要成果,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关键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赞赏。他研制的SGDF型喷粉罐在78家钢厂应用,获巨大效益。提出的真空循环脱气加喷粉(RH-IJ)技术成为国际上生产高纯管线钢的重大技术手段。他领导的超低硫钢研制及熔融还原不锈钢母液工业试验取得国际先进成果,已成为冶金学中一项跨世纪新发展。先后获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奖、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专著一部、译著一部、论文50多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有14篇,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9.周邦新
周邦新,年12月生,江苏吴县人。现为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材料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中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承担或参与了国家项目、国家计划,国家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上海市科委和核燃料及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多次荣获国家、部、省等颁发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其中于年和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10.孙晋良
孙晋良,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碳/碳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及特种纺织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于年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称号,获国家纺织工业部先进个人称号。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章,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11.刘玠
刘玠,出生,籍贯安徽舒城。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和工程管理专家。
他长期从事冶金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并参加研究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武钢一米七热轧计算机控制新系统等重大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创新,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ASP),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先后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12.刘人怀
刘人怀,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与他人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研究了6类板壳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精密仪器仪表心脏——弹性元件设计公式。系统提出了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在厚板壳弯曲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提出了弯曲理论及相应的设计公式。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余篇,培养博士近40人。
13.李德毅
李德毅,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现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改革开放后首批留英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专著3部,主编技术丛书7本,被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两篇论文单篇被引用超千次,累计被引用过万次。
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驾驶领域研究,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对等性,获得IEE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领导了中国最大的智能车联合团队,在国内首次完成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无人驾驶,率先实现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郑州至开封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
14.金翔龙
金翔龙,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海洋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他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为中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15.李三立
李三立,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曾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IEEE中国分部主席(95/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曾负责研制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机是70年代我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8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强排名榜——深超-21C(,位)和自强(,位)。他发表著译作12本和论文多篇。
建校以来,上海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现如今,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整体办学条件,上大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未来,学校将继续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断努力。
来源:上海大学